首页» 师资队伍» 教授/研究员

李冀豫

个人信息

姓名:李冀豫

职称:研究员/博导  

国家级人才 中山大学逸仙学者

柔性医用电子团队负责人

邮箱: lijy887@mail.sysu.edu.cn

电话:14706886208

地址: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医学园2-703A 

课题组网站: https://lijiyu.top

 

导师简介  

李冀豫,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中山大学逸仙学者、柔性医用电子团队负责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客座教授,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高新技术评审专家,2025MINE优秀青年科学家,入选广东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培育计划、中山大学首批青年科学家培育项目等。李冀豫博士分别于20152017年在中山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学位,于2021年在香港城市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于香港城市大学于欣格教授(香港工程院青年院士)课题组从事柔性生物电子方向的研究与学习。目前在中山大学带领“柔性医用电子”交叉科学团队。致力于柔性可穿戴电子技术在健康监测、信息反馈和个性化医疗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参与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香港青年学者项目、香港政府资助项目等基金。累计发表SCI论文56篇,其中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Science AdvancesNano Letters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Lab Chip等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12篇,申请发明专利10项。相关研究成果获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专题报道,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等权威机构的高度评价。指导学生获2025年“建行杯”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创赛广东省金奖(同年唯一本科生团队)、宝钢优秀学生奖学金(院历史首位本科生)、院优秀毕业论文等;在产学研转化方面,申请人以首席运营官的身份创立公司“碳愿景”(现为顾问),致力于利用工科技术开发绿色低碳电子设备及相关平台。相关产品及技术荣获2023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金融科技奥林匹亚比赛金奖、粵港澳大灣區傑出青年企業家最佳科技創新獎和香港未来企业家杰出奖,企业入选香港政府发布的绿色金融技术地图(Green Fintech Map)。担任Wiley出版社学术专著《Soft Electronics for Diagnosis, Therapy and Interaction》联合主编、担任Soft ScienceThe innovationExploration青年编委及深圳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临床医学工程专委会常委,中国电子学会智慧医疗专家委员会等兼职,受邀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多次。

科研方向医疗级柔性医用电子系统的开发

 

1.柔性电子诊疗系统

-  本征可拉伸柔性电子封装

-  柔性供能系统

2.柔性生理信号传感器件

-  多模态生理信号传感器

-  柔性降解传感材料

3.基于深度学习的穿戴式数字医疗系统

-  人工智能驱动的健康数据分析  

-  5G远程医疗应用  

 

围绕国家在人民生命健康方面的战略需求,缓解当前医疗资源紧张所带来的压力,切切实实的做出一点贡献。

 

教育经历

2008.09–2011.07,天津南开中学

2011.09–2015.07,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学士(导师:蒋乐伦教授)

2015.09–2017.07,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硕士(导师:蒋乐伦教授)

2017.09–2021.07,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博士(导师:林晓维教授)

工作/交换经历

2019.12–2020.04,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及分子工程系,博士交换生(导师:Prof. Daeyeon Lee

2021.08–2025.01,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导师:于欣格教授)

2025.02–至今,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研究员(团队负责人)

主要社会任职:

1.    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高新技术评审专家 2025

2.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客座教授 2025

3. 第九届国际柔性电子大会 秘书长 2025

4. 深圳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临床医学工程专委会常委2025

5. WileySoft Electronics for Diagnosis, Therapy and Interaction》联合主编2025

6. 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国际学术会议(ICBEMD)出版主席 2025

7. 国际科技创新学术交流大会(IAECST 2025)分会主席 2025

8. 团体标准《可穿戴柔性压电薄膜传感器技术要求》主要起草人 2025

9. 团体标准《基于电子皮肤的实时健康监测系统技术规范》参与人 2025

10. Soft science 期刊(IF9) 青年编委 2025

11. The innovation 期刊(IF33.2)青年编委 2025

12. Exploration期刊(IF22.5)青年编委2025

13. “碳愿景”公司顾问 2024

近五年荣誉奖项 

2025 MINE优秀青年科学家

2025年 “建行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广东省金奖(第一指导老师)

2024年香港Techathon杰出奖  

2023年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  

2023金融科技奥林匹尔竞赛 金奖& 最佳跨境金融区块链方案

2023中小企智創營商大奬 - 傑出中小企可持續發展(ESG)

2023前海粵港澳台青年創新創業大賽 杰出奖

2023全国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大赛  铜奖

2023年金融科技奥林匹亚比赛一等奖

2023 香港金融科技奥林匹尔竞赛 金奖& 最佳跨境交易金融区块链方案

2023 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大赛 -最佳技术创新奖

2022 TADS Awards

2022 Impact ESG NFT Award

2022年香港数字资产协会(HKDAS)黑客马拉松亚军

2022第八届 香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 优异奖

2022 香港数字资产黑客马拉松 银奖

2022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傑出青年企業家 最佳科技創新獎

2022香港大学生创新及创业大赛 优异奖

2022 金融科技大奖最佳区块链方案

承担或参加的科研基金项目:

1. 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海外),主持。

2. 2025年,中山大学-青年科学家培育项目,主持

3. 2025年,中山大学-人才启动项目,主持

4. 2025年,中山大学-海外人才配套项目,主持

5. 2025年,深圳市-医科院项目,主持

6. 2025 年,科技部国家重点研究计划,参与

7. 2024年,香港港心脑血管健康工程研究中心-青年科学家项目,主持

8. 2024年,香港城市大学-大学项目,参与

9. 2024年,香港研究资助局-政府资助项目,参与

10. 2022年,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与  

 

团队招聘| 我们寻找的不只是研究者,更是同路人  

本课题组诚邀具有材料、电子、机械、生物医学工程等交叉学科背景的同行者加入,无论您是副教授候选人(预聘-长聘制)、博士后、科研助理,还是正在寻找科研起点的青年学子。(关于预聘-长聘制的创新理念,可参阅中国新闻周刊对高松校长的深度访谈:https://rsc.sysu.edu.cn/index.php/article/702

 

我们提供的不仅是一个平台,更是一种全方位的学术与个人成长的环境:

1.学术发展全周期支持:我们从联合培养博士生(提供租房补贴)到支持本科生科研实践(优秀者可直通博士通道),覆盖学术成长的每一个关键阶段。

2.积极健康的工作氛围:在我们这里,该努力时全力以赴,该放松时尽情享受(这一点在我个人的工作模式中也有体现)。课题组会定期提供活动经费,组织丰富多彩的团建活动,促进团队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

3.个性化职业路径规划:无论你是希望继续深造还是直接步入职场,只要有所需求,我都将尽我所能提供帮助和支持。

注:1、对学术研究的想法(长远来看,这点很重要):招生是一个相互选择的过程,而学术研究中最关键的两个因素是兴趣与投入。我认为,这远比学历或文凭更为重要。如果你有志于在科研领域(如教授、研发、科技创新等)取得成就,我将全力以赴支持你的每一步发展,包括提供专业的学术指导、充足的交流支持以及积极的职业推荐。相反,若你仅仅是为了获取一纸文凭而来,请暂时不要与我联系,这不仅是对双方的负责,也是对国家和学校资源的一种负责。

2、对教书育人的想法(这点比上一点更重要):世界上有两种关系是无法改变的,一种是血缘关系,一种是师徒关系(引自香港城市大学于欣格教授)。在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学校和导师所扮演的角色往往是决定性的。我的母校和各位导师都给予了我极大的正面影响,帮助我在遇到挫折和心态失衡时做出了积极的选择。因此,作为你的导师,我也会以身作则,立德树人,希望能够与学生们保持长期紧密的联系(而不是毕业即失联)。发表几篇文章固然重要,但若你们能在这里学到真本领,与同门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并且最终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在我的价值观里,这些意义更为重大。

申请方式:发送简历及代表作成果简介(pdf至邮箱 lijy887@mail.sysu.edu.cn

 

代表性论文 

[1] B. Zhang#, J. Li#, J. Zhou#, L. Chow#, G. Zhao, Xiao. Yang, Z. Wang, J.-G., and X. Yu*, “3D liquid diode for highly integrated permeable electronics,” Nature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7161-1. (Nature官方报道,亮点评述)

[2] J. Li#, Y. Fu#, J. Zhou, K. Yao, X. Ma, S. Gao, Z. Wang, J.-G. Dai, D. Lei, and X. Yu*, “Ultrathin, soft, radiative cooling interfaces for advanced thermal management in skin electronics,” Science Advances vol. 9, no. 14, pp. eadg1837, 2023. Science AAAS官方报道,获日内发国际发明金奖 )

[3] J. Li, Zhou, Y., Jiang, C. 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passive cooling materials for thermal management in flexible electronic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12 (32), 12179-12206 (2024). (热点论文)

[4] J. Li, Y. Liu, J. Ren, B. Z. Tay, T. Luo, L. Fan, D. Sun, G. Luo, D. Lau, Marcos, and R. H. W. Lam, “Antibody-coated microstructures for selective isolation of immune cells in blood*,” Lab on a Chip, vol. 20, no. 6, pp. 1072-1082, 2020. (封面论文)

[5] J. Li#, X. Huang#, Y,. Yang#, J. Zhou, K. Yao, J. Li, Y. Zhou, M. Li, T. H. Wong, and X. Yu*, “Wearable and battery-free wound dressing system for wireless and early sepsis diagnosis,” Bioengineering & Translational Medicine, pp. e10445, 2023.

# Contribution equally *Corresponding author

全部论文请参见: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hl=zh-CN&user=ESjF0SAAAAAJ&view_op=list_works&sortby=pub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