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振声创新班” 学生选拔培养工作方案
为培养兼具卓越创新思维、国际化战略视野、跨学科知识架构、精湛专业技能与强劲发展后劲,能在生物医学工程大健康领域引领未来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特面向有志于在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完成本研一体化培养的学生,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学生选拔
创新班从2024学年开始,以院内二次遴选方式招生。
(一)选拔原则:尊重学生选择,坚持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公正录取。
(二)选拔范围:全院本科一年级新生。
(三)选拔人数:原则上不超过10人/年。
(四)选拔时间:本科一年级军训期间。
(五)选拔程序:笔试+面试
1.笔试
申请进入振声创新班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新生,由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组织综合笔试,笔试满分100分。笔试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匿名阅卷。根据笔试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排名前30的学生进入面试,第30名笔试成绩有并列者,一同进入面试名单。笔试成绩低于60分者,不予进入面试。
2.面试
学院成立招生选拔考核小组,凡有直系亲属参加考核的,必须回避。考核方式为面试,面试全程录像。
面试内容为综合测试,面试成绩满分为100分,包括学生个人陈述和专家答辩的环节。学生个人陈述内容包括自我介绍、专业志趣、综合素质、个人学习规划等。
面试环节实行“双随机”,随机确定学生面试次序,随机抽取面试试题。面试小组一般不少于5人,小组成员现场独立评分,面试成绩取平均分,面试成绩低于60分者,不予录取。
3.录取
按成绩面试成绩由高到低进行排序,确定拟录取名单;面试成绩低于60分者,不予录取。
4.公示
拟录取名单(含学生姓名、学号、拟录取专业和年级)经学院党政联席会审议通过后,公示3天。
5.报送
学院将公示后的拟录取学生名单报教务部。
二、学生动态调整机制
振声创新班学生实行转入和转出动态调整机制。
(一)调整次数
两次,分别在大一、大二暑假进行。
(二)调整方法
学院成立考核小组对创新班学生进行学业检查和面试综合测试,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学生退出创新班进入普通班学习:
1、学业绩点低于3.0者。
2、在创新班学习期间有必修和专选课程不及格者。
3、面试综合成绩低于60分者。
4、主动申请退出者。
当年如有学生退出创新班,则接收普通班学生转入创新班的申请,根据退出人数等额确定拟接收人数,考核方式为面试综合测试。
学院根据学生课程修读情况和考核情况确定学生转入、转出年级。
拟转入、转出名单经学院党政联席会审议通过后,公示3天报学校审批后公布执行。
三、学生培养
(一)培养要求
振声创新班毕业专业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制4年。创新班要求学生掌握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基本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强化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相关问题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成为“背靠工科,面向医科,医工融合”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复合型人才及卓越引领者。
(二)培养模式
被录取的学生,从本科一年级第1学期开始进入创新班学习。
创新班全面实行一对一导师制,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名博导,师生双向互选,导师一经确定,原则上不得更换。给学生课程修读、科研训练、学业规划、生活心理等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学生成长成材打下扎实基础。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寻找学术兴趣方向,根据个人兴趣,在导师的指导下深入进行学习和研究。
创新班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探索创新课程体系,坚持通专结合、发挥拔尖引领作用。学生在第一年接受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基础知识教育及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主干课程学习,第一学期参加“新生研讨课”;第二年开始在导师指导下确定专业课程修读方案;第五学期修读“创新创业训练课程”。学生无需参与学院的专业分方向遴选,可以在导师指引下自主选择学院开设的所有选修课程(含三个方向的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和荣誉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探究式学习。
创新班学生毕业学分中含至少9个学分本研贯通课程学分(研究生阶段即可免修对应课程),符合荣誉学位授予条件者,同时授予荣誉学士学位。
(三)教师队伍
基础课程学习阶段由学校统筹协调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学院等相关学院的优秀教师参与创新班的课程建设、大纲设计、课程教学与教研活动等,专业课阶段由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选拔学院的优秀教师负责相关工作。
(四)学生推免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按照国家、学校有关规定和要求,制定学院推免工作实施细则,并组织推免工作。符合要求的创新班学生原则上全部推免,具体以相应年级工作通知为准。
(五)培养管理
创新班学生由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统一管理,单独编班培养。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安排专人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籍管理及教务管理等相关培养管理工作。
四、条件保障
学院自筹经费设置专项奖学金,支持创新班学生进行国际化学习,每位创新班学生在读期间每年可获得3000元(四年共计1.2万元)的专项奖学金资助(可同时申请学校/学院其他类型的奖助学金)。
学院综合统筹各类经费支持创新班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