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转发:【“我与校区共成长”系列专访之七】张超副院长:医工融合,传承创新,培育英才造福社会
【“我与校区共成长”论坛系列专访】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秋季工作会议精神,近期我们将陆续推出校区学院院长、师生代表系列专访,以此加强相互学习借鉴、宣传交流。专访以各学院院长、师生根据各自工作、学习安排,接受访谈的时间排序。
医工融合,传承创新,培育英才造福社会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张超访谈
新工科是深圳校区主要发展的两大学科之一,您作为工科学院的领导,如何看待学校在深圳校区发展新工科?新工科和原有工科相比,有哪些不同与关联?
校长、书记等多次强调了中大在深圳校区发展新工科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可行性。首先,与校内文理医科相比,学校工科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点较少、总体实力偏弱;与其他工科强校相比,中大工科在学科数量、质量及行业地位上均有很大的差距。其次,学校今年秋季工作会议提出要实现“中大再倍增”的目标,就必须从学校的短板去抓起。上述现状决定了学校不管在哪里发展工科,都是非常必要的;选择在具有独特产业优势的深圳发展新工科,其前景更是不言而喻。
“新工科”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符合国家及地方产业需求。随着产业及经济的发展,很多学者、专家都认识到传统工科的内涵需要扩展,以满足我们国家的战略发展需求。在我看来,新工科与传统工科是有显著差异的,不能简单理解为传统工科的“大拼盘”。新工科的“新”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方面,它可以是根据社会需求而新出现、设立的工程类学科,比如人工智能、智慧医疗、大数据等;另一方面,传统工科有新的办学理念、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新的发展理念,那么它们也可以称为新工科。这样,就可以把传统工科和新工科统一起来,而非对立。
进一步地,我认为新工科的显著特征表现在和经济前沿、科技前沿紧密结合,这也意味着新工科的发展不仅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也因没有任何可以遵循、借鉴的先例与经验而充满挑战。但是,换个角度想,这是短板,也是优势。没有先入为主的成见,我们就可以更充分地去发挥创造力。当然,新工科不是空中楼阁,必然要在原有工程技术学科基础上,结合新的社会需求来进行发展。具体到像中大这样具有优势文理医学科基础的综合性高校,新工科的发展尤其不能忽视、脱离多学科支撑与协同发展。
深圳市有很多跟新工科相关的高科技企业和新兴产业,比如迈瑞医疗、华大基因、大疆无人机等;而且深圳市的经济实力是建立在这些新兴的高科技企业基础上的。学校定位在深圳校区发展新工科,从小的方面讲,正是契合了深圳市的产业布局。换句话说,培养人才离不开具体的社会需求,包括国家的需求、地方的需求。
学校党委陈春声书记一行到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调研
如此看来,深圳市乃至全国对于新工科人才的需求量都是很庞大的,我们新工科学院该如何应对呢?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三大任务,所以,我们在深圳校区首先要做的就是人才培养,这也是应对国家的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地方的需求。在生物医学领域,医疗器械、医疗电子、生物医学检测、生物医学传感器、高端的生物材料、植入式的医疗器械等等,都是国家十三五规划重点支持以及深圳市大力发展的方向。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要抓住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地方的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大批创新型的科研人才,为国家和地方提供有力的人才输出和技术支撑,同时获得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的经验。中大新工科的定位应该是培养高端的或领军的人才,不论技术研发,还是技术管理,我们的人才培养都要有一个高的起点和要求。
张超副院长在学校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上介绍学院发展规划
深圳校区大力推进“医工融合”,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开展了哪些方面的交叉合作呢?
如果说医生是舞台上唱戏的名角,那我们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就是提供后台支持的伴奏。因此,我们学院提出的办学理念就是“背靠工科、面向医科、医工融合”。
“背靠工科”是指作为工程学科,运用工程技术手段解决问题是我们的看家本领。
“面向医科”是指我们要为临床医学服务,运用创新技术手段帮助医生解决临床问题,提供包括大型医疗仪器、高端器械和医学材料在内的支持,满足临床诊疗的需求。
“医工融合”则更看重工科学院与医院的合作,以前大家都提“医工交叉”,后来逐渐意识到“医工交叉”的合作深度不够,必须要“医工融合”。
我们学院和附属医院的交流合作一直比较紧密,主要和临床医生合作对接。我们始终重视跟各大医院合作,比如附属第一院、孙逸仙纪念医院、附属第六医院、肿瘤医院、口腔医院等,深入到手术室去观摩医生怎么做手术,去倾听他们对于相关医疗器械的需求,有什么个性化或者特别的要求,跟市场上已有的医疗器械有什么不同;了解这些需求后,我们就可以运用自己擅长的工程化手段去实现和满足。通过反复交流,我们理解了临床医生的语言,临床医生也试着去理解工程化的手段,双方充分融合,就可以做出一个相对完美的解决方案来为病人服务,这就是“医工融合”的重要性。
张超副院长率队到中大附属一院交流
学校秋季工作会议提出 “院系办校”的管理模式改革,这对新工科学院来说意味着什么,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响应?
中大的教学管理、行政服务是全国名列前茅的,很多高校都非常羡慕我们,这也是学校近些年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学校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校情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就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目前,学校面临着“再倍增”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充分挖掘院系的潜力、发挥学科方向和教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校院联手、合力推进发展,是下一步要做的事情。学校现在处于国内高校第一方阵队尾与第二方阵队首之间,要想稳居第一方阵,就必须要在管理模式上有所创新。
其实,“院系办校”并不是全新的事物,我认为,“院系办校”的管理模式表面上是学校下放一些权力到学院,实质上下放的是更重的责任。院系以前没有相关经验,具体情况也不一样,不能照搬硬套兄弟院校的经验。对于学校下放的权力,院系如果接得好,则有利于学院、学科的发展;否则,则有可能适得其反。新工科学院因为基本没有历史包袱,一切都是新的,反而比较有利于承接“院系办校”新的模式。
为响应“院系办校”的改革举措,我们首先要发动所有的老师,一起制定好学院的学科发展规划;然后再围绕总体规划,明确学院所需要的个性化资源和支持。只有明确战略目标,才能制定好具体战术,以利实现既定目标。我们先把学院的发展思路梳理清楚,随时准备实践“院系办校”管理模式的转变。
近两年,深圳校区的工科学院快速起步,特别是今年注入了部分原工学院的师资,整体队伍更加壮大。能否谈一谈今后如何将学院的发展理念与教学、科研实际相结合?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个特别适合并能够突出产、学、研、医多方协同育人机制的一个专业。学院在教学方面有一些课程,比如生物医学前沿进展或者导论课,会邀请一些业界龙头企业的知名专家、资深高管授课,比如居中国医疗器械头把交椅的迈瑞公司等。同时,与知名医院、龙头企业签订协议,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每年带同学去实习,和业界联合培养人才。
通过这些“请进来、走出去”的培养方式,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了解、掌握生产一线、研发一线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对本专业的专业黏性。这也是作为新工科的生物医学工程跟传统工科的区别之一,更强调医院、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参与度。
学院本科生荣获2018年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
结合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请您谈一下对学院人才培养及人才发展走向的展望与期待?
“为谁培养人”是人才培养的政治导向和立场问题,我们培养的当然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才。中大作为部属大学,定位就是为国家的战略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在国家高速发展时期,我们必须立足于国家战略规划和行业的发展需求,培养未来在教学、科研、工程技术研发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的高端技术人才和高端管理人才,这就是对“培养什么人”的回答。而对于“怎样培养人”,原来谈“产学研”相结合,对我们来说就是“产、学、研、医”相结合。要从“实验台”走向“手术台”,需要很多创新的理念和方法,才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得更加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以及行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
我一直跟学院的同学们强调,首先必须把自己融入到国家战略和地区经济与行业发展的需求中去,为“大家”服务,才能获得自己职业发展的提升;其次,一定不能脱离实际,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断创新、改革,才能不断进步;第三,一定要有全球视野,同学们不是在跟自己的同学竞争,也不是在跟国内兄弟院校同专业的学生竞争,而是在跟全球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竞争。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一定要抓住人生的黄金时期,专心致力于学术、研究,争取更多的深造机会。
那为什么我们现在这么强调深造呢?第一,社会发展对高端人才有强烈的需求;第二,从学生本身来说,本科是远远不够的,深造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职业竞争力,更好地服务社会。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抓住现在最有创造力的年纪,心无旁骛地进行学术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家国情怀,敏感地捕捉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推动我们的国家追赶、超越、保持国际领先地位。